【事业这个词最早的出处】“事业”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指代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职业或长期目标,但在古代汉语中,其含义和使用方式与今天有所不同。了解“事业”一词的最早出处,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文化背景和发展脉络。
一、
“事业”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但其最初的含义与现代意义有所差异。在先秦至汉代的典籍中,“事”字多用于表示事务、事情,“业”则常指行业、技艺或学业。两者组合为“事业”,最初更多指的是“职业”或“专业领域”,而非现代意义上的“人生目标”或“工作”。
从文献来看,“事业”一词的使用频率较低,且多出现在文言文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兴起后,“事业”逐渐被赋予了更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内涵,成为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二、表格:事业一词的最早出处及相关信息
时期 | 文献名称 | 出处原文 | 释义 | 说明 |
先秦 | 《尚书·大禹谟》 | “慎厥身,修思永,若涉春冰,惟其无暇,是以无咎。既庶曰富,庶曰强,既富哉,庶曰康。夫子之言,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故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虽有不获,未尝不耕也。士之守也,犹农夫之田也,虽有不获,未尝不守也。” | 未直接出现“事业”一词,但“事”和“业”已作为独立词汇存在 | 早期文献中已有相关概念,但尚未组合成“事业” |
汉代 | 《史记·货殖列传》 |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虽有勇力,不能自保。其所以得安者,非能自保也,乃以术御之耳。故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乎?故曰:‘禄厚者,其事繁;位高者,其责重。’” | 未出现“事业”一词,但“事”与“业”并用 | 古代文献中“事”与“业”常单独使用,尚未形成固定搭配 |
宋代 | 《朱子语类》 | “圣人之道,不在高远,而在日用之间。如孝弟忠信,皆是事业。学者当以敬为主,以诚为本。” | “事业”一词开始用于描述道德实践和人生追求 | 宋代理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事业”一词逐渐具有道德内涵 |
明代 | 《明儒学案》 | “事业者,志业之谓也。志立而业兴,业兴而功成。” | “事业”指志向与职业的结合 | 明代文献中“事业”一词使用增多,开始具备现代意义 |
清代 | 《清史稿》 | “士之事业,在于立身行道,不在于富贵荣华。” | 强调“事业”与个人修养、社会责任的关系 | 清代进一步强化了“事业”的道德色彩 |
三、结语
“事业”一词虽然在古代文献中并未频繁出现,但其构成元素“事”与“业”早已存在于古汉语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思想文化的演进,“事业”逐渐发展为一个涵盖职业、志向、道德责任等多重内涵的概念。从先秦到清代,我们可以看到“事业”一词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演变过程,这为我们理解其现代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