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荒而逃的意思】“落荒而逃”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遭遇失败、挫折或危险时,慌乱中逃离现场的情景。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无法继续应对局面的情况下,选择迅速撤退,往往带有狼狈、无措的意味。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落荒而逃 |
拼音 | luò huāng ér táo |
出处 | 《左传·成公二年》:“晋师三日馆谷,文公入而复之,楚子玉怒,遂围宋,宋人告急,晋侯问于狐偃曰:‘战乎?’对曰:‘可也。’遂战,楚师败绩,楚子玉遂逃。” |
释义 | 指在失败或危险情况下,慌乱地逃跑,多形容无计可施、仓皇撤退的状态。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常带贬义。 |
近义词 | 仓皇失措、溃不成军、败走麦城 |
反义词 | 坚守阵地、奋勇向前、从容不迫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战争或战斗 | 面对敌军的猛烈进攻,守军最终落荒而逃。 |
商业竞争 | 在市场竞争中失利后,公司选择退出市场,落荒而逃。 |
突发事件 | 火灾发生时,部分群众惊慌失措,纷纷落荒而逃。 |
情感冲突 | 面对对方的指责,他感到无言以对,只好落荒而逃。 |
三、常见误区
1. 误用为中性词:虽然“落荒而逃”可以描述一种行为,但通常带有负面情绪,不宜用于中性场合。
2. 混淆近义词:如“败走麦城”更强调失败后的结局,“仓皇失措”则更侧重心理状态。
3. 语境不当:在正式场合中,若要表达“撤退”,可用“撤退”“撤离”等更中性的词语。
四、总结
“落荒而逃”是一个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压力、失败或危险时的慌乱逃跑行为。它不仅表达了行动上的撤退,还隐含了心理上的恐惧和无力感。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滥用。
通过了解其出处、含义及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掌握这一成语的用法,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