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故事典故及含义】“手不释卷”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酷爱读书,即使在忙碌或疲惫时也坚持阅读。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下面将对这一成语的出处、典故以及其含义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故事典故
“手不释卷”最早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故事讲述的是东吴名将吕蒙,在年少时并不喜欢读书,只擅长武艺。后来,孙权劝他多读书,提升自己的修养与见识。吕蒙听从劝告,开始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他在一次与鲁肃的交谈中,展现出惊人的才学,让鲁肃大为惊叹,感叹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因此被后人称为“手不释卷”的典范,意指他手中从不放下书卷,时刻都在学习。
二、成语含义
“手不释卷”字面意思是“手中的书本从不放下”,引申为:
- 勤奋好学,热爱读书;
- 不断积累知识,追求进步;
- 在繁忙中仍不忘自我提升。
这个成语不仅用于赞美个人的学习态度,也常用来鼓励人们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提升自身能力。
三、总结与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手不释卷 |
| 出处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 典故背景 | 吕蒙原本不爱读书,后受孙权劝导,勤于学习,终成一代名将 |
| 成语含义 | 形容勤奋好学,手不离书,不断学习 |
| 使用场景 | 赞美他人勤奋学习,或自我激励努力读书 |
| 现代意义 | 鼓励终身学习,重视知识积累 |
| 相关人物 | 吕蒙、孙权、鲁肃 |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人物的学习精神,也从中汲取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手不释卷”更显得弥足珍贵,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也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