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泪俱下释义】“声泪俱下”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极度悲伤、激动或感慨时,边说话边流泪的情景。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情感的强烈,还体现了说话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以下是对“声泪俱下”的详细释义和相关分析: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声泪俱下 |
拼音 | shēng lèi jù xià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导素有重望,其言多见从。”后世多用此形容情感真挚、悲痛欲绝的情形。 |
释义 | 形容人在极度悲伤或激动时,一边说话一边流泪,情绪非常激动。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表示情感强烈、难以自持。 |
近义词 | 泣不成声、痛哭流涕、悲不自胜 |
反义词 | 面无表情、心如止水、无动于衷 |
语法结构 | 联合式,由“声”和“泪”两个并列成分构成,共同表达情感状态。 |
二、使用场景分析
“声泪俱下”通常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境中:
1. 讲述个人经历:在回忆一段痛苦往事时,说话人可能因情绪激动而“声泪俱下”。
2. 演讲或朗诵:在某些感人至深的演讲或诗歌朗诵中,讲者可能会因情感共鸣而“声泪俱下”。
3. 影视作品:在电影、电视剧中,角色在面对重大打击或离别时,常以“声泪俱下”的方式表现内心痛苦。
4. 文学描写:作家在描写人物心理时,常用“声泪俱下”来增强感染力。
三、注意事项
- “声泪俱下”强调的是情感的真实性和强烈性,因此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对象,避免过度夸张。
- 在正式写作中,应根据上下文判断是否适合使用该成语,避免显得过于情绪化或不恰当。
- 与其他类似成语(如“泣不成声”)相比,“声泪俱下”更强调“说话”与“流泪”同时发生,更具画面感。
四、结语
“声泪俱下”作为汉语中的经典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现代语言中被广泛使用。它不仅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也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复杂与真实。在使用时,应注意语境和语气,使其真正起到传递情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