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出自《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是孔子对弟子子路提出的一个问题的回答。原文如下:
>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 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在另一段对话中,子路问:“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而在另一处,孔子也提到“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表达了一种对人生追求的坚定态度。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一心追求仁德,最终实现了仁德,那么他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它强调了内心信念的坚持和对道德理想的执着追求。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是孔子对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的一种肯定。它表达了一个人若能以仁为本,努力践行仁道,即使面临困境或牺牲,也不应心生怨恨。这是一种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体现。这句话鼓励人们坚守内心的善良与正义,不因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动摇。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卫灵公》 |
原文 |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
提出者 | 孔子 |
含义 | 若一心求仁,最终实现仁德,便无需抱怨 |
核心思想 | 坚守仁德、追求理想、不怨天尤人 |
精神内涵 | 对道德理想的执着,对人生价值的肯定 |
现实意义 | 鼓励人们坚持正道,面对困难时保持信念 |
相关人物 | 子路、颜渊、孔子 |
文化影响 | 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体系 |
通过理解“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孔子的思想,也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一种面对逆境时的内在力量。这种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