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单招常考句子】《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内容围绕“仁政”思想展开,强调统治者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在各类单招考试(如高职单招、对口升学等)中,《寡人之于国也》是语文科目的高频考点之一,尤其是其中的经典语句和文言知识。
以下是对该篇文中常考句子的总结与归纳,便于考生复习和记忆。
一、常考句子总结
序号 | 句子原文 | 翻译 | 考点说明 |
1 |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我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 | “寡人”是古代君主的自称,“尽心焉耳矣”表示尽心尽力,语气委婉。 |
2 |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黄河以北的地方发生饥荒,就将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粮食运到黄河以北。 | 考查文言实词“凶”、“移”、“粟”的含义。 |
3 | 邑有公田,可使治之。 | 县里有公田,可以让人去管理。 | “邑”指县,“公田”是公共土地,考查文言词汇理解。 |
4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 | 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考查“违”“胜”的用法。 |
5 |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 细密的渔网不进入深水池,鱼鳖就吃不完。 | 考查“数罟”“洿池”的意思及“胜”的用法。 |
6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木材就用不完。 | 考查“斧斤”“以时”“胜”的含义。 |
7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来归附。 | 这是全文的核心观点,考查“罪”“斯”“至”的意义。 |
二、常见文言现象总结
类型 | 内容 | 示例 |
通假字 | “无”通“毋”,表否定 | “王无罪岁”中的“无” |
词类活用 | “凶”作动词,意为发生饥荒 | “河内凶” |
文言虚词 | “焉”表语气,相当于“了” | “尽心焉耳矣” |
固定结构 | “……也……也”表示判断或强调 | “谷不可胜食也” |
对偶句式 | 结构对称,增强表达效果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三、备考建议
1.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如“凶”“移”“粟”“胜”“罪”等。
2. 理解文言句式:注意“也”“焉”“之”等虚词的用法。
3. 背诵经典语句:如“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等。
4. 联系现实意义:孟子提倡的“仁政”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可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思考。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理,希望考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的重点内容,提高在单招考试中的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