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不当罪出处于哪里】“罚不当罪”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意思是惩罚与所犯的罪行不相称,即处罚过重或过轻,不能体现公正。那么,“罚不当罪”这个成语究竟出自何处呢?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总结。
一、成语出处
“罚不当罪”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原文如下:
>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虽然这句话并非直接使用“罚不当罪”,但其含义与该成语高度契合。而“罚不当罪”作为一个完整的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刑法志》中:
> “今法网疏阔,民多冤狱,罚不当罪,天下骚动。”
从这些文献可以看出,“罚不当罪”主要用来批评法律执行不公,处罚与罪行不符的现象。
二、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罚 | 惩罚 |
不当 | 不相称 |
罪 | 犯罪行为 |
罚不当罪 | 惩罚与所犯罪行不相符,或过重或过轻 |
三、成语用法
“罚不当罪”通常用于描述司法或管理中的不公现象,强调应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公正处理。
- 例句1:此案判决过于严厉,明显是罚不当罪。
- 例句2:如果对轻微违规行为处以重罚,就属于罚不当罪。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罚不当罪”的关系 |
罪有应得 | 应该受到惩罚 | 与“罚不当罪”相对 |
法不阿贵 | 法律不偏袒权贵 | 强调公正执法,与“罚不当罪”形成对比 |
量刑恰当 | 处罚与罪行相称 | 与“罚不当罪”互为反义词 |
五、总结
“罚不当罪”这一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尤其是《左传》和《汉书》,反映了古人对司法公正的重视。在现代,它依然被广泛用于批评法律执行不公或处罚失衡的现象。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准确地使用它,并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认识。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年》、《汉书·刑法志》 |
释义 | 惩罚与罪行不相称 |
用法 | 批评司法或管理中的不公现象 |
相关成语 | 罪有应得、法不阿贵、量刑恰当 |
适用场景 | 法律、管理、教育等领域 |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的出处或用法,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