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垆卖酒典故】“当垆卖酒”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这个典故讲述了西汉著名文人司马相如与他的妻子卓文君在成都开酒肆、当垆卖酒的故事。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司马相如不拘礼法、追求真爱的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情感和自由选择的某种包容。
一、典故背景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因才华横溢而受到蜀地富豪卓王孙的赏识。他与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私奔,但因生活困顿,二人在成都开设了一家酒馆,司马相如负责煮酒,卓文君则在柜台(即“当垆”)卖酒。这一行为在当时被视为不合礼教,因为士大夫不应从事市井之业。
然而,正是这种反传统的举动,展现了他们对爱情的执着与对世俗偏见的蔑视。
二、典故含义
“当垆卖酒”原意是指在酒肆中站在柜台前卖酒,后引申为:
- 敢于突破传统束缚,追求理想与爱情
- 不畏世俗眼光,坚持自我
- 象征着一种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
三、历史影响
这一典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为了爱情或理想而放弃世俗地位的人。它也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题材,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词人辛弃疾等都曾引用过“当垆卖酒”的典故。
四、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典故来源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主要人物 | 司马相如、卓文君 |
故事背景 | 西汉时期,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后开酒肆 |
典故含义 | 突破礼教、追求爱情与自由 |
历史意义 | 影响后世文学与文化价值观 |
文化象征 | 自由、洒脱、反叛精神 |
后世引用 | 白居易、辛弃疾等诗人均有提及 |
五、结语
“当垆卖酒”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世俗压力时,保持内心的坚定与勇气,勇敢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