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垆卖酒的典故】“当垆卖酒”是一个源自古代历史故事的成语,最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这个典故讲述的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由恋爱和婚姻观念的一种突破。
在这一典故中,司马相如因才华横溢而受到赏识,但因家境贫寒,未能得到应有的地位。后来,他与富商之女卓文君私奔,二人生活清贫,为了维持生计,卓文君毅然决定在酒馆中当垆(即站在酒坛旁卖酒),而司马相如则负责煮酒、招呼客人。他们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大胆、不守礼教,但也体现了他们对爱情的执着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这个典故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独立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情感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如今,“当垆卖酒”常用来形容夫妻共同经营事业,或指女子在家庭中承担起经济责任。
当垆卖酒典故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主要人物 | 司马相如、卓文君 |
故事背景 | 汉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后生活贫困 |
典故含义 | 表示夫妻共度艰难,或女子自主谋生 |
历史意义 | 展现古代女性的独立精神与爱情追求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描述夫妻共同创业或女性自立自强 |
文化影响 | 成为文学与艺术中的常见题材 |
通过“当垆卖酒”的故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对于爱情的勇敢追求,也能体会到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精神。这个典故虽然源于古代,但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应保持坚韧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