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全称布鲁氏菌病】布病,全称为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该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或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动物产品传播给人类。布鲁氏菌病在畜牧业中较为常见,尤其在牛、羊、猪等动物中容易发生,因此也被称为“懒汉病”或“地中海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更为普遍。由于其症状多样且易与其他疾病混淆,确诊需要依赖实验室检测。治疗通常以抗生素为主,但疗程较长,需严格遵医嘱。
布鲁氏菌病简要总结
项目 | 内容 |
全称 | 布鲁氏菌病 |
病原体 | 布鲁氏菌(Brucella spp.) |
传播途径 | 接触感染动物、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奶制品、吸入污染空气 |
易感人群 | 牧民、兽医、屠宰场工人、实验室人员等 |
主要症状 | 发热、出汗、乏力、关节痛、肌肉痛、肝脾肿大等 |
潜伏期 | 2周至数月不等 |
诊断方法 | 血液培养、血清学检测、PCR等 |
治疗方式 | 抗生素治疗(如多西环素、利福平等) |
预防措施 | 接种疫苗、加强个人防护、避免食用生肉或未经消毒的奶制品 |
布鲁氏菌病虽然不是高致死率的传染病,但其慢性化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因此,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知,加强动物检疫与卫生管理,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