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是谁的计策】“以逸待劳”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战术思想,常用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通过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来取得胜利。这一计策不仅体现了智慧与耐心,也展现了对战场形势的深刻理解。
在历史典故中,“以逸待劳”最早出自《孙子兵法》,但具体是谁提出或最早运用这一策略,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将领的作战风格与“以逸待劳”高度契合,他就是诸葛亮。
“以逸待劳”是一种以静制动、以守为攻的战术思想,强调在战争中保持己方体力和士气,等待敌人疲惫后再发起攻击。这种策略在古代战争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面对强敌时,能够有效降低自身损失并提高胜算。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多次采用“以逸待劳”的战术,比如在对抗魏国的战役中,他常常选择坚守城池、养精蓄锐,等到魏军疲惫时再发动反击。因此,虽然蜀汉国力较弱,但在诸葛亮的指挥下,依然能够与强大的魏国抗衡多年。
表格:以逸待劳的出处与代表人物
项目 | 内容说明 |
出处 | 《孙子兵法》(经典兵法著作) |
含义 | 保持己方体力和士气,等待敌人疲惫后发起进攻 |
应用场景 | 敌强我弱、需要保存实力时 |
典型代表人物 |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
典型战例 | 诸葛亮北伐期间,常采取坚守策略,待魏军疲敝后发动反击 |
战术特点 | 以静制动、以守为攻、注重时机把握 |
综上所述,“以逸待劳”虽非某一人独创,但在历史长河中,诸葛亮是最典型的实践者之一。他的军事思想和战术运用,至今仍被后人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