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相啖原文及翻译】一、
“割肉相啖”出自《后汉书·王符传》,是古代一篇具有讽刺意味的寓言式文章,通过描述人们在饥荒或极端情况下互相残杀、甚至吃掉彼此的肉来反映人性的贪婪与社会的堕落。文章以夸张的手法揭示了在极端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道德底线被彻底打破。
本文旨在通过原文与翻译的对照,帮助读者理解其深层含义,并引发对人性、社会秩序与道德伦理的思考。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割肉相啖,骨肉相食,父子不相保,兄弟不相救。 | 割下自己的肉互相吃掉,亲人之间也互相吞食,父子之间不能相互保护,兄弟之间也不再互相救助。 |
天下大乱,人相食,乃至于此。 | 天下大乱,以至于人吃人,达到这种地步。 |
吾闻之,人之性也,贵生而恶死,贪利而贱义。 | 我听说,人的本性是爱惜生命,厌恶死亡,追求利益,轻视道义。 |
今则不然,弃义而从利,忘亲而逐利。 | 现在却不是这样,抛弃道义而追逐利益,忘记亲情而只顾私利。 |
是故君子慎其所处,择邻而居,择友而交。 | 因此,君子要谨慎选择所处的环境,选择邻居居住,选择朋友交往。 |
三、文章解析
“割肉相啖”虽为古文,但其寓意深刻,反映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道德沦丧。文章通过夸张的描写,警示世人:当社会失去秩序、道德崩坏时,人类将陷入最原始的生存状态,甚至不惜牺牲亲人。
该文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也对现代人具有强烈的警醒作用。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层面的修养与道德底线。
四、结语
“割肉相啖”虽为古文,但其内涵依然值得深思。它不仅是一篇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社会与道德的深刻寓言。通过了解其原文与翻译,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反思,从而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坚定的道德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