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态细胞】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感受态细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通过特定处理后,能够接受外源DNA的细菌细胞。这种状态下的细胞具有较高的转化效率,是基因克隆、重组DNA技术等实验的基础。
一、
感受态细胞通常由大肠杆菌(如DH5α、TOP10等)制备而成,通过化学方法(如CaCl₂处理)或电穿孔法使其进入一种“感受态”状态。此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有助于外源DNA的导入。不同菌株和处理方式会影响转化效率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类型的感受态细胞对实验的成功至关重要。例如,某些菌株适合用于质粒构建,而另一些则更适合进行蛋白表达或突变筛选。因此,了解不同类型感受态细胞的特点及其应用场景,有助于提高实验效率和成功率。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经过特殊处理后,能够接受外源DNA的细菌细胞 |
常见菌株 | DH5α、TOP10、BL21、JM109等 |
制备方法 | 化学法(如CaCl₂处理)、电穿孔法 |
主要用途 | 基因克隆、重组DNA技术、蛋白表达、突变筛选 |
转化效率 | 通常为10⁵ ~ 10⁷ CFU/μg DNA |
保存条件 | -80℃,避免反复冻融 |
适用实验 | 质粒构建、PCR产物克隆、基因敲除等 |
注意事项 | 操作时需无菌,避免污染;使用前应预热至室温 |
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感受态细胞,可以显著提升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效率与成功率。建议根据具体实验需求,查阅相关文献或产品说明书,以获得最佳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