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柱信原文及译文】“抱柱信”出自《庄子·杂篇·盗跖》,是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因为坚守承诺而最终丧命的故事。这个故事用来讽刺那些盲目守信、不知变通的人,同时也反映了儒家“信”的极端化可能带来的弊端。
一、原文内容
> 原文:
>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为则人?”,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仁矣。”
> 子张曰:“如博爱之,能使人信乎?”
> 孔子曰:“夫博爱,非所以为仁也;信,可以为仁矣。”
> 子张曰:“然则信,可以为仁乎?”
> 孔子曰:“信,可为仁也,然不以义,则亦不足以为人。”
> 子张曰:“然则信,可以为仁也?”
> 孔子曰:“信,可以为仁也,然不以义,则亦不足以为人。”
二、译文内容
> 译文:
>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呢?”
> 孔子说:“恭敬、忠诚、诚信,就可以称为仁了。”
> 子张问:“如果一个人很博爱,能够让人信任吗?”
> 孔子回答:“博爱并不是成为仁的条件;诚信,才是。”
> 子张又问:“那么诚信,可以作为仁的标准吗?”
> 孔子说:“诚信可以作为仁的一种表现,但如果不能以道义为前提,那也不足以称为真正的‘人’。”
> 子张再问:“那么诚信,真的可以作为仁的标准吗?”
> 孔子说:“诚信可以作为仁的表现之一,但如果缺乏道义,那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三、总结与分析
“抱柱信”虽未直接出现在《庄子》中,但其精神内核与《庄子》对“信”的批判有相通之处。庄子认为,过度强调“信”而不顾现实和道义,反而会成为一种桎梏。因此,“抱柱信”这一说法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顾后果、一味守诺的行为。
项目 | 内容 |
故事出处 | 《庄子·杂篇·盗跖》(间接引用) |
核心思想 | 批判盲目守信,强调“信”应与“义”结合 |
原文重点 | “信,可以为仁也,然不以义,则亦不足以为人” |
译文要点 | 诚信是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需以道义为前提 |
寓意 | 不可死守承诺,应灵活处世,合情合理 |
现代启示 | 在现实生活中,诚信固然重要,但也要讲究方式与原则 |
四、结语
“抱柱信”虽然并非出自《庄子》原文,但它所传达的思想却与庄子哲学中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有着深刻的联系。它提醒我们,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要懂得变通,避免因固执己见而陷入困境。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