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落孙山的原文和翻译】在古代科举制度中,“名落孙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用来形容考试或竞赛中未能取得好成绩、排名靠后的情况。这个成语出自宋代的一则故事,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原文内容
《宋史·刘宰传》中记载:
> “人有负其才,而不得志于时,虽有大志,终不遇,其名落孙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人怀才不遇,虽然有远大的抱负,但始终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最终只能名落孙山。
不过,更为广泛流传的是另一个版本,出自《清稗类钞·名落孙山》:
> “孙山,吴人也。以解元入京,试毕,榜发,孙山居末,其友问之曰:‘得第乎?’孙山曰:‘解元(即第一名)姓孙,我姓张,故我不第。’”
这段话讲述的是一个叫孙山的人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只排在最后一名,他的朋友问他是否考中,他回答说:“解元姓孙,我姓张,所以我没考上。”后来人们便用“名落孙山”来形容考试失败、未被录取。
二、翻译与解释
中文原文 | 英文翻译 | 解释 |
孙山,吴人也。以解元入京,试毕,榜发,孙山居末。 | Sun Shan was a person from Wu. He entered the capital as the top candidate, but after the examination, when the list was published, Sun Shan was at the bottom. | 孙山是吴地人,以第一名的身份进入京城参加考试,但考试结束后,公布成绩时,他却排在最后。 |
其友问之曰:“得第乎?” | His friend asked him: "Did you pass?" | 他的朋友问他:“你考中了吗?” |
孙山曰:“解元姓孙,我姓张,故我不第。” | Sun Shan replied: "The top scholar is surnamed Sun, and I am surnamed Zhang, so I did not pass." | 孙山回答:“第一名姓孙,我姓张,所以我没考上。” |
三、总结
“名落孙山”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真实故事,表达了对考试失败者的同情与理解。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才选拔的重视,也体现了人们对命运起伏的感慨。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文语言的丰富性,也能从中获得一些人生启示:即使暂时失败,也不代表永远失败,只要坚持努力,未来依然充满希望。
四、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名落孙山 |
出处 | 《宋史·刘宰传》、《清稗类钞·名落孙山》 |
原文 | 孙山,吴人也。以解元入京,试毕,榜发,孙山居末。其友问之曰:“得第乎?”孙山曰:“解元姓孙,我姓张,故我不第。” |
翻译 | 孙山是吴地人,以第一名的身份进京考试,但成绩公布后,他却排在最后。朋友问他是否考中,他说:“第一名姓孙,我姓张,所以我没考上。” |
含义 | 形容考试或比赛失败,未能取得好成绩 |
文化意义 | 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竞争与命运 |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名落孙山”的来源、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