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落孙山的意思】“名落孙山”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考试或竞争中没有取得好成绩,尤其是落榜、未被录取的情况。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科举制度,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
一、成语释义
“名落孙山”字面意思是“名字落在孙山之后”,原指科举考试中,考生的姓名排在最后一名,即落榜。后来,这一成语广泛用于比喻在竞争中失败、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出处与典故
“名落孙山”出自宋代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士规》中的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位叫孙山的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第一名。他的同乡也一同赴考,但只考中了最后一名。当孙山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那位同乡怎么样?”孙山回答:“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第一名是我孙山,而他(同乡)则在我之后,也就是没考上。
从此,“名落孙山”便成为形容落榜的代名词。
三、使用场景
- 考试失败
- 竞赛失利
- 招聘未通过
- 比赛未获奖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落榜、失利、败北、名次靠后 |
反义词 | 中榜、成功、获胜、名列前茅 |
五、用法示例
1. 他这次高考发挥失常,最终名落孙山。
2. 尽管努力准备,她还是名落孙山,没能进入决赛。
3. 这场比赛虽然名落孙山,但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六、总结
“名落孙山”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成语,常用于描述在考试、比赛或竞争中未能取得理想结果的情形。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竞争状态,也适用于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失败情境。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表达中更加准确地传达信息。
成语 | 名落孙山 |
含义 | 考试或竞争中失败 |
出处 | 宋代范仲淹《范文正公集》 |
用法 | 形容落榜、失利 |
近义词 | 落榜、失利 |
反义词 | 中榜、成功 |
常见场景 | 考试、比赛、招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