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鹈鴂的汉语大词典】“鹈鴂”是一个在汉语中较为少见的词语,其字形和读音都具有一定的古雅气息。在《汉语大词典》中,“鹈鴂”被收录为一种鸟类名称,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文化寓意。以下是对“鹈鴂”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详细总结。
一、词语概述
词语名称:鹈鴂
拼音:tí jué
部首:鸟
笔画:15画(鹈) + 13画(鴂)
结构:左右结构
释义:指一种水鸟,常见于江河湖泊,外形类似鹭,叫声悲鸣。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象征哀愁或离别之情。
二、出处与用法
出处 | 文献 | 释义说明 | |
《汉语大词典》 | 第10卷 | “鹈鴂”为一种水鸟,亦作“鹈鹕”,但二者并非同物。鹈鴂多见于南方,鸣声凄厉。 | |
《诗经·小雅·小弁》 |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 虽未直接出现“鹈鴂”,但“鸣蜩”“萑苇”等意象常与水鸟相关联,体现古人对自然声音的敏感。 | |
《楚辞·九章·思美人》 |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 虽无直接提及,但“思美人”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可与“鹈鴂”的哀鸣意境相呼应。 | |
唐代诗人白居易 | 《琵琶行》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虽未直接使用“鹈鴂”,但“杜鹃”与“鹈鴂”在文学中皆用于表达哀情,可见其文化象征意义相近。 |
三、文化寓意
“鹈鴂”在古代文学中多带有哀伤、离别、孤独的意味。因其鸣声凄厉,常被文人墨客用来寄托情感,表达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 哀鸣之意:鹈鴂的叫声被认为悲伤,因此常用于描写离别或失意的情绪。
- 自然意象:作为水鸟,它也常出现在山水诗中,与江河、湖泽等自然景观结合,营造出幽远、清冷的意境。
- 文学引用:虽不如“杜鹃”那样频繁出现,但在一些诗词中仍可见其身影,如宋代陆游、元代白朴等人的作品中均有类似意象。
四、现代使用情况
由于“鹈鴂”属于较为生僻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一般仅在古文阅读、文学研究或特定语境中出现。在日常交流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鸬鹚”“白鹭”等更为常见的鸟类名称。
五、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词语名称 | 鹈鴂 |
拼音 | tí jué |
释义 | 一种水鸟,鸣声凄厉,常用于文学中象征哀愁 |
出处 | 《汉语大词典》、《诗经》、《楚辞》、唐宋诗词等 |
文化寓意 | 哀伤、离别、孤独、自然意象 |
现代使用 | 较少,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语境 |
相关词语 | 杜鹃、鸬鹚、白鹭 |
综上所述,“鹈鴂”虽不常见,但在古代文学中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一种具体的鸟类,更是古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通过了解“鹈鴂”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词汇的丰富性与历史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