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翻译】一、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出自《淮南子·天文训》的一则古代神话故事,讲述了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之间的争斗,最终因失败而愤怒撞向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天地倾斜的灾难性后果。这一故事不仅体现了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想象与解释,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秩序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故事中,共工因战败而心生怨恨,以极端方式挑战天地秩序,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与破坏。同时,这一事件也为后世留下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地理观念,成为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结构的一种独特理解。
二、翻译与解析表:
原文 | 翻译 | 解析 |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 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愤怒之下撞击不周山,天柱断裂,地绳崩断。 | 描述了共工因权力之争而引发的激烈冲突,并导致天地失衡的灾难。 |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天向西北倾斜,因此日月星辰都向西移动;地向东南塌陷,因此水流和尘土都流向东南。 | 解释了天地倾斜后的自然现象,体现了古人对地理变化的理解。 |
《淮南子》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 《淮南子》记载:“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愤怒撞击不周山,天柱断裂,地绳崩断。” | 引用古籍原文,强调该故事的历史来源与文化价值。 |
三、结语:
《共工怒触不周山》不仅是神话故事,更是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它揭示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体行为对整体世界的深远影响。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宇宙秩序的敬畏与思考,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冲突时,应寻求理性与和谐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