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近旨远出处于哪里】“言近旨远”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说话或文章虽然用词通俗易懂,但所表达的含义却深远、深刻。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在日常交流中也常被用来赞美某人语言简洁而寓意深刻。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言近旨远 |
拼音 | yán jìn zhǐ yuǎn |
出处 | 《论语·子张》 |
含义 | 语言浅显,但意义深远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文章、言语或言论内容深刻、富有哲理 |
二、出处详解
“言近旨远”最早出自《论语·子张》篇,原文如下: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虽然这句话没有直接出现“言近旨远”,但其思想内涵与“言近旨远”有相通之处。孔子强调的是言行一致、语言要简练,同时注重实际行动。后来,这一思想被引申为“言近旨远”的表达方式,即语言虽通俗,但寓意深远。
在后世的文学和学术著作中,“言近旨远”逐渐成为一个固定成语,广泛用于形容那些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文字表达。
三、常见用法与例句
用法 | 例句 |
形容文章 | 他的文章言近旨远,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
描述演讲 | 这位教授的演讲言近旨远,深受听众喜爱。 |
评价语言 | 她的话虽然简单,但言近旨远,让人深思。 |
四、总结
“言近旨远”源自《论语》,虽未在原文中直接出现,但其精神内核与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它强调语言的简洁与思想的深刻,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日常交流,掌握“言近旨远”的表达技巧,都能让语言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表格形式的整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言近旨远”的出处、含义及使用场景。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性,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