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暴十寒的故事和含义简短】“一暴十寒”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做事没有恒心,学习或工作时常常中断,不能坚持到底。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一、故事简介
“一暴十寒”最早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在书中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一个人如果学习时只有一时的努力,而之后却长时间懈怠,那么他的学问就难以进步。
故事讲的是:有人每天晒太阳(即“暴”),但其他时间却把衣服收起来不用(即“寒”)。这样一天晒太阳,十天不晒,结果身体依然寒冷,无法真正受益。孟子以此类比学习,指出只有持续努力,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否则即使偶尔努力,也无法取得成效。
二、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一暴十寒 |
拼音 | yī bào shí hán |
出处 | 《孟子·告子上》 |
含义 | 比喻学习或做事缺乏恒心,只有一时的努力,之后便停止,难以取得成功。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那些学习态度不端正、做事半途而废的人。 |
近义词 | 半途而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反义词 |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
三、现实意义
“一暴十寒”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成语,它在现代生活中同样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个人成长中,只有坚持不懈、持续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目标。短暂的努力往往无法带来持久的成果,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
四、总结
“一暴十寒”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它提醒我们:成功不是靠一时的热情,而是靠长期的坚持与积累。只有持之以恒,才能避免“一暴十寒”的遗憾,走向真正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