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柘影斜春社散】一、
“桑柘影斜春社散”出自唐代诗人张旭的《桃花溪》,描绘的是春天社日之后,夕阳西下,桑树与柘树的影子斜斜地投射在地面上,人们纷纷散去的景象。这句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美丽,也隐含了人们对节日活动结束后的淡淡惆怅。
整句诗通过“桑柘影斜”这一意象,勾勒出一幅黄昏时分的田园画面,而“春社散”则点明了时间背景——春社节,是古代农耕社会中重要的祭祀节日,象征着对土地神的感恩和祈求丰收。随着节日的结束,人们的欢聚也随之散去,留下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
从文学角度看,该句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歌追求“意境美”的特点。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节奏与文化习俗。
二、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张旭《桃花溪》 |
诗句原文 | 桑柘影斜春社散 |
作者 | 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 |
创作背景 | 描写春社节后黄昏时分的田园景象 |
主要意象 | 桑树、柘树、夕阳、影子、春社活动 |
情感基调 | 宁静、略带惆怅、时光流逝感 |
文学风格 | 简洁凝练、意境深远 |
文化内涵 | 反映古代农耕社会的节日习俗与生活节奏 |
艺术特色 | 善用自然景物烘托情感,富有画面感 |
三、结语
“桑柘影斜春社散”不仅是一句优美的诗句,更是一种文化的缩影。它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时间流转的细腻体察。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这样的诗句提醒我们放慢脚步,感受身边的美好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