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仪来源哪首诗】“威仪”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人的仪表庄重、举止得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尊严感。它不仅是一种外在表现,更是一种内在修养的体现。那么,“威仪”这一词语最早出自哪首诗呢?本文将从文学出处、含义解析和相关诗词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威仪”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具体出自《小雅·湛露》篇。该诗通过描写宴饮场景,表达了对君子风度的赞美,其中“威仪棣棣,不可选也”一句,正是“威仪”一词的最早出处。
“威仪”在古文中多指人的仪态庄重、举止合礼,常用于形容君主或有德之人。其核心在于“敬”与“礼”,是儒家文化中重视的道德修养之一。
此外,在后世的诗词中,“威仪”也常被引用,如唐代杜甫、宋代苏轼等诗人作品中均有涉及,但其最初的来源仍可追溯至《诗经》。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威仪 |
出处 | 《诗经·小雅·湛露》 |
原文句子 |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
含义 | 指人的仪态庄重、举止合礼,象征尊贵与尊严 |
文化背景 | 起源于先秦时期,常见于儒家经典与诗歌中 |
后世引用 | 如杜甫《丽人行》、苏轼《赤壁赋》等 |
主要特点 | 强调“敬”与“礼”,体现道德修养与社会地位 |
三、结语
“威仪”作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伦理概念,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礼仪的重视,也反映了社会等级与道德规范的结合。从《诗经》开始,这一词汇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后世文学与思想的重要元素。了解“威仪”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