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遇家门而不入指的是什么】“三遇家门而不入”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国家、民族或大事,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却选择不进去,表现出极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个典故最早出现在《尚书·大禹谟》中,讲述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
一、
“三遇家门而不入”出自《尚书》,讲述了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都没有进去。他为了治水事业,舍小家为大家,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典故后来被广泛用来赞扬那些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的人。
在古代,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象征着对职责的忠诚与担当。今天,“三遇家门而不入”也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牺牲精神。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三遇家门而不入 |
出处 | 《尚书·大禹谟》 |
意思 | 多次经过家门而不进去,表示为了国家、集体利益而放弃个人生活 |
主要人物 | 大禹 |
故事背景 | 大禹治水期间,三次经过家门未入 |
精神内涵 | 舍小家为大家,忠诚、奉献、责任感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在关键时刻以大局为重,勇于承担责任 |
三、延伸理解
虽然“三遇家门而不入”最初是讲大禹的事迹,但在后世的文学和历史记载中,也有其他人物被赋予类似的品质。例如,诸葛亮、范仲淹等人都曾被称作“三顾茅庐”或“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些都与“三遇家门而不入”所传达的精神相呼应。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三遇家门而不入”并非指字面意义上的三次回家,而是强调一种精神状态:即使有机会回家,也因为责任重大而选择不去。这体现了一种高度自律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四、结语
“三遇家门而不入”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责任与使命时,应有坚定的意志和无私的胸怀。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