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狂澜于既倒是什么意思】“挽狂澜于既倒”是一句出自《左传》的成语,原意是挽救即将倾覆的狂涛巨浪,比喻在危急关头扭转局势、力挽狂澜。常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采取果断措施,防止事态恶化或挽救危局。
一、
“挽狂澜于既倒”字面意思是“在狂涛巨浪即将倾覆时将其挽回”,引申为在危机四伏、局势动荡时,通过努力和智慧来扭转乾坤、拯救局面。这个成语强调了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它不仅用于描述历史事件中的英雄人物,也可以用来形容现代工作、生活中的重要决策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引申意义 |
挽狂澜于既倒 | 在狂涛巨浪即将倾覆时将其挽回 | 《左传》 | 常用于形容在危急时刻扭转局势 | 比喻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防止事态恶化 |
字面意思 | 把即将倾覆的巨浪拉回来 | —— | —— | —— |
使用场景 | 危机处理、重大决策、领导力表现 | 现代语境中广泛使用 | 如:企业危机公关、国家政策调整等 | 强调责任感和应对能力 |
近义词 | 力挽狂澜、扭转乾坤、扶大厦之将倾 | —— | —— | —— |
反义词 | 任其发展、坐视不管、听之任之 | —— | —— | —— |
三、实际应用举例
- 历史背景: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蜀汉危难时力挽狂澜,维持政权稳定。
- 现代管理:企业在面临财务危机时,高管团队及时调整战略,避免破产。
- 个人生活:面对家庭变故或健康问题,家人团结一致,共同克服困难。
四、结语
“挽狂澜于既倒”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勇气、有智慧、有担当,才能真正实现“转危为安”。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