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背山的含义及由来这个词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断背山”一词近年来在中文网络中频繁出现,尤其与电影《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密切相关。然而,其最初的来源和含义却有着更深远的文化背景。以下是对“断背山”一词的含义、由来及其流行时间的总结。
一、断背山的含义
项目 | 内容 |
原意 | “断背山”是蒙古语“Tövkhöön”或“Tovkhon”的音译,意为“陡峭的山”。 |
文化背景 | 在蒙古族民间传说中,“断背山”常被用来象征一种隐秘而深沉的情感,尤其是男性之间的感情。 |
现代引申义 | 随着电影《断背山》的传播,“断背山”逐渐成为同性恋情感的代名词,尤其是指男性之间隐藏的、压抑的爱情。 |
二、断背山的由来
“断背山”最早出现在蒙古族的民间故事中,讲述的是两个男子在山中相遇并产生深厚情感的故事。这种故事在蒙古族中流传已久,但并未广泛进入主流文化。
直到2005年,美国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断背山》上映,该片改编自安妮·普露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对牧羊人在怀俄明州的断背山中发展出一段隐秘的同性恋情。影片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巨大反响,也使“断背山”这一词汇在中国互联网上迅速传播。
三、断背山一词何时开始流行
时间点 | 情况说明 |
2005年 | 电影《断背山》全球上映,引起广泛关注。 |
2006年 | 该片在中国大陆上映后,引发热议,网络上开始出现“断背山”相关讨论。 |
2010年后 |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断背山”逐渐成为表达同性情感的代名词,甚至被用作一些同性恋社群的隐晦称呼。 |
四、总结
“断背山”最初是一个地理名称,源自蒙古语,意为“陡峭的山”。后来因电影《断背山》的传播,演变为象征同性恋情感的代名词,尤其是在男性之间的隐秘爱情。该词在中国的流行始于2005年电影上映之后,2010年后在网络文化中进一步普及。
虽然“断背山”如今多用于表达同性情感,但其原始含义仍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