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黄不接的意思】“青黄不接”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在时间或资源上出现的空缺或断档现象。这个成语最早源于农业社会,指的是农作物尚未成熟(青),而旧粮已经吃完(黄),导致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如今,“青黄不接”被广泛用于比喻各种资源、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暂时短缺或交接不畅。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青黄不接 |
拼音 | qīng huáng bù jiē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夫农者,国之本也;谷者,民之命也。今四时既序,百谷将登,而仓廪未实,青黄不接。” |
释义 | 指新旧事物之间出现断层,资源、人才、资金等暂时不足或无法衔接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经济、生产、人事、政策等方面出现的过渡期困难 |
近义词 | 接济不上、断档、脱节 |
反义词 | 衔接顺畅、持续不断、供不应求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说明 |
经济领域 | 如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新资金未到位,旧资金已用完,称为“资金青黄不接”。 |
人事管理 | 员工离职后,新员工尚未到岗,造成工作空缺,称为“人员青黄不接”。 |
政策执行 | 新政策实施初期,配套措施不到位,造成执行困难,称为“政策青黄不接”。 |
农业生产 | 作物未成熟,旧粮已尽,形成粮食供应紧张,称为“粮食青黄不接”。 |
三、总结
“青黄不接”原本是农业术语,后来演变为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成语,用于描述各种资源、时间或状态上的衔接问题。它强调的是过渡期的不稳定性和潜在风险,提醒人们在进行重要转换时要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因“青黄不接”而引发更大的问题。
了解“青黄不接”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变化,提前规划,减少因断档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