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在化学实验中,利用高锰酸钾(KMnO₄)加热分解制取氧气是一种常见且经典的实验方法。该反应不仅操作简单,而且能直观地观察到氧气的生成过程,是中学和大学基础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实验之一。
本实验主要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固体,使其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氧气、二氧化锰和锰酸钾。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措施,如使用适当的仪器设备、控制温度等,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并避免危险。
以下是关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的详细总结:
实验原理
高锰酸钾在受热条件下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气、二氧化锰和锰酸钾。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
2\text{KMnO}_4 \xrightarrow{\Delta} \text{K}_2\text{MnO}_4 + \text{MnO}_2 + \text{O}_2 \uparrow
$$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每两摩尔的高锰酸钾分解后会产生一摩尔的氧气,因此该反应是制取氧气的一种有效方式。
实验器材与药品
名称 | 用途说明 |
高锰酸钾 | 反应物,用于制取氧气 |
试管 | 盛放反应物 |
酒精灯 | 提供加热源 |
铁架台 | 固定实验装置 |
导管 | 引导气体流出 |
水槽 | 收集氧气 |
带火星木条 | 检验氧气的存在 |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装置: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连接好导管,并将另一端放入水槽中。
2. 加入高锰酸钾: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3. 加热:用酒精灯对试管底部进行加热,注意控制火焰大小。
4. 收集气体:当导管中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氧气。
5. 检验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有氧气生成。
6. 结束实验:停止加热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入试管中。
注意事项
- 加热时要缓慢升温,避免试管破裂。
- 实验结束后,应先撤导管再熄灯,防止水倒吸。
- 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操作时需佩戴防护手套和护目镜。
- 实验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避免吸入气体。
实验现象
- 高锰酸钾由紫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灰绿色。
- 试管内有气泡产生,气体被导管引入水槽中。
- 当带火星木条插入集气瓶中时,木条复燃,表明氧气存在。
实验结论
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可以成功制取氧气,该实验验证了高锰酸钾在受热条件下的分解反应,并提供了检验氧气的方法。该实验不仅有助于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总结: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化学实验,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规范的操作流程,能够有效地完成氧气的制备与检验。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细节,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