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兽的意思是什么】“衣冠禽兽”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穿着衣服的禽兽”,用来形容那些外表看似文明、有教养的人,实际上行为却极其恶劣,如同禽兽一般。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道德败坏、行为不端的人,强调其表里不一的特性。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衣冠禽兽 |
拼音 | yī guān qín shòu |
出处 | 《明史·刑法志》:“民不聊生,盗贼蜂起,而官吏贪污,士卒骄惰,衣冠禽兽,莫此为甚。” |
释义 | 指外表体面、举止文雅,但内心卑劣、行为恶劣的人。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人道德低下、行为不端。 |
近义词 | 虎豹豺狼、披着羊皮的狼、道貌岸然 |
反义词 | 品德高尚、正人君子、洁身自好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衣冠禽兽”最早见于明代文献,最初是针对当时社会中一些官员和士人表面讲礼义廉耻,实则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现象进行讽刺。后来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使用的贬义词,广泛用于批评那些言行不一、虚伪做作的人。
在现代汉语中,“衣冠禽兽”不仅用于批评个人,有时也用来形容某些组织或群体,比如腐败的官僚机构、黑心企业等。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批评不良行为 | “他虽然穿得光鲜亮丽,但行为却像衣冠禽兽一样令人厌恶。” |
描述社会现象 | “某些人打着‘公益’的旗号,实则是衣冠禽兽,骗取公众信任。” |
文学作品中 | “小说中描绘的那位‘绅士’,其实是个衣冠禽兽,最终被揭穿真面目。” |
四、注意事项
- 该成语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对象。
- 避免随意滥用,以免造成误解或冒犯他人。
- 在正式写作中,可适当替换为“道貌岸然”、“虚伪之人”等表达方式。
总结
“衣冠禽兽”是一个形象生动、含义深刻的成语,用于形容那些外表体面却内心肮脏、行为卑劣的人。它不仅是对个人道德的批判,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警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内在修养,避免成为“衣冠禽兽”式的虚伪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