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是什么意思】“斛”是一个汉字,读音为“hú”,在古代中国用于衡量粮食、谷物等的容量单位。随着历史的发展,“斛”的使用逐渐被“石”或“升”等单位所取代,但在古籍、诗词和一些传统语境中仍可见其身影。
一、
“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容量单位,主要用于测量谷物、粮食等。在不同的朝代,其具体的容量标准有所不同。例如,在汉代,“斛”约等于10斗,而“斗”又等于10升,因此“斛”大致相当于100升。到了后来,随着度量衡制度的改革,“斛”逐渐被“石”(dàn)所替代,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石”成为更常用的单位。
此外,“斛”也常出现在诗词和文学作品中,用以表达对丰收、粮食的重视,或是作为文人墨客笔下的意象。
二、表格对比:不同时期“斛”的容量换算
朝代 | 1斛 = | 备注 |
汉代 | 10斗 | 1斗 ≈ 10升,故1斛 ≈ 100升 |
唐代 | 5斗 | 后期逐步向“石”过渡 |
宋代 | 1石 = 2斛 | “石”成为主要单位 |
明清 | 1石 = 100斤(粮) | “斛”逐渐不再使用 |
三、常见用法举例
- 诗词引用:“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虽未直接提到“斛”,但古诗中常以“斛”代指粮食)
- 成语:“仓廪实而知礼节”,其中“仓廪”常与“斛”相关联,表示储粮之多。
- 现代使用:在考古、古籍研究或文化传承中,仍会见到“斛”的使用。
四、结语
“斛”作为古代重要的容量单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虽然它已不再是日常使用的计量单位,但在文学、历史和传统文化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了解“斛”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