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于室是什么意思】“不安于室”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字面意思是“不安心待在家中”,引申为“不守本分、不安分守己”。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性格浮躁、喜欢到处游荡、不愿安于现状,或者行为举止不够稳重,容易惹事生非。
一、
“不安于室”原意是指人不在家中安心待着,后来多用于形容人性格不稳定、行为不端、不守规矩。该词常带有贬义,用来批评那些不务正业、好高骛远或行为放纵的人。在现代语境中,也可用来形容某些人缺乏定力,总是追求变化和刺激,不愿意脚踏实地生活。
二、表格形式解析
词语 | 不安于室 |
拼音 | bù ān yú shì |
出处 | 古代汉语典故(如《诗经》等) |
字面意思 | 不安心待在家中 |
引申含义 | 不安分、不守规矩、行为不稳 |
使用场景 | 批评他人行为不端、性格浮躁 |
褒贬色彩 | 贬义 |
现代用法 | 形容人缺乏定力、好动、不踏实 |
近义词 | 心浮气躁、不安分、好高骛远 |
反义词 | 安分守己、脚踏实地、沉稳内敛 |
三、使用建议
在日常交流中,“不安于室”一般不用于正式场合,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口语表达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解对方意图。如果想表达对某人行为的不满,可以适当使用此词,但最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说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结语:
“不安于室”虽为古语,但在现代生活中仍有其适用性。它提醒我们,做人做事应有定力、有目标,才能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