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尽弓藏什么意思】“鸟尽弓藏”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原意是:当猎物(鸟)被猎尽之后,弓箭也就没有用了,会被收藏起来。后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情成功后,功臣被抛弃或遭到冷落,甚至被铲除。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鸟尽弓藏 |
拼音 | niǎo jìn gōng cáng |
出处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本义 | 猎物被猎尽后,弓箭被收藏 |
引申义 | 成功后功臣被抛弃或遭贬 |
使用场景 | 形容权力斗争中对有功之人的冷遇或打压 |
情感色彩 | 贬义 |
近义词 | 功成身退、兔死狗烹 |
反义词 | 始终如一、同甘共苦 |
二、成语背景与演变
“鸟尽弓藏”最早见于《史记》,讲述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灭吴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范蠡和文种是两位重要的谋士。勾践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而文种却被勾践所杀。范蠡曾劝文种离开,但文种未听,最终被赐死。这成为“鸟尽弓藏”的典型例子。
后来,“鸟尽弓藏”逐渐演变为一个比喻,常用于形容那些在取得成功后,不再需要某人时,便将其抛弃的现象。常见于政治、职场、商业等领域。
三、使用示例
1. 政治领域
- 在权力更迭中,许多功臣往往难逃“鸟尽弓藏”的命运。
2. 职场环境
- 有些人为了升职,不惜出卖同事,结果自己成了“鸟尽弓藏”的牺牲品。
3. 历史故事
- 刘邦建立汉朝后,韩信、彭越等开国功臣相继被清除,正是“鸟尽弓藏”的写照。
四、总结
“鸟尽弓藏”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现象。它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警惕权力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同时,也告诫人们,功成名就后应懂得感恩与自保,避免沦为“鸟尽弓藏”的受害者。
通过了解“鸟尽弓藏”的含义、出处和实际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背后的历史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