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读后感】《五猖会》是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对“五猖会”这一民俗活动的向往与期待,以及在父亲强迫背诵《鉴略》后,失去观看五猖会兴致的失落心情。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封建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批判,同时也流露出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
一、
《五猖会》以第一人称叙述,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对“五猖会”的热烈期盼。五猖会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通常在庙会期间举行,有舞龙、舞狮、杂耍等表演,热闹非凡。作者当时非常兴奋,甚至已经开始幻想自己能够亲临现场观看。然而,就在他准备出门时,父亲却突然要求他背诵《鉴略》,否则不准去。这使得原本充满期待的心情瞬间被沉重的学习任务取代,最终导致他失去了观看五猖会的兴趣。
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童年自由与快乐的渴望,也揭示了封建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个性的压制。鲁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这种教育方式的不满和批判。
二、关键点分析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鲁迅 |
出处 | 《朝花夕拾》 |
主题 | 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对童年自由的怀念 |
情感基调 | 从兴奋到失落,带有淡淡的哀愁 |
写作手法 | 回忆、对比、心理描写 |
人物形象 | 小鲁迅(天真、期待);父亲(严厉、不理解) |
社会背景 | 封建社会末期,传统教育方式盛行 |
艺术特色 | 真实细腻,语言朴实但富有感染力 |
三、读后感
读完《五猖会》,我感受到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也体会到他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深刻批判。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因为真实而打动人心。小鲁迅对五猖会的期待,与父亲要求背书之间的冲突,让人不禁思考:教育是否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我们是否也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与空间?
在现代社会,虽然教育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但类似的问题依然存在。许多家长仍习惯于用“学习”来压制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五猖会》提醒我们,教育不应只是灌输知识,更应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与成长需求。
结语:
《五猖会》是一篇充满温情与反思的文章,它不仅是鲁迅个人的回忆,更是对整个时代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通过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自由与快乐的渴望,也看到了一位思想家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