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聚甲醛固定】在生物组织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多聚甲醛固定是一种常用的样品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多聚甲醛溶液对组织或细胞进行固定,以保持其原有的结构和成分,防止在后续实验过程中发生降解或形态变化。多聚甲醛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交联能力,能够有效保存细胞器、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
多聚甲醛固定的主要特点
特点 | 说明 |
固定效果 | 能有效保留细胞结构和抗原性,适合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 |
渗透性 | 相对其他固定剂(如戊二醛)渗透性较好,适用于较厚的组织块 |
毒性 | 对人体有一定毒性,操作时需注意防护 |
保存时间 | 固定后的样本可长期保存,但建议在4℃条件下存放 |
酸碱度 | 常用浓度为10%中性缓冲多聚甲醛(NBF),pH值控制在7.2-7.4之间 |
多聚甲醛固定的步骤简述
1. 取材:从实验动物或人体中取出目标组织,迅速放入固定液中。
2. 固定:将组织置于10%多聚甲醛溶液中,常温下固定数小时至过夜。
3. 清洗:去除残留的固定液,避免影响后续实验。
4. 脱水与包埋: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脱水、透明、浸蜡等步骤。
5. 切片与染色:完成包埋后进行切片,并进行HE染色或其他特异性染色。
注意事项
- 操作过程中应佩戴手套和护目镜,避免直接接触多聚甲醛。
- 固定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组织过度硬化或抗原丢失。
- 固定液应现配现用,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失效。
- 不同类型的组织对固定剂的敏感度不同,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固定条件。
总结:
多聚甲醛固定是一种高效、稳定的组织固定方法,广泛应用于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细胞生物学等领域。其优点在于结构保存良好、抗原性保留完整,但也需注意其毒性和操作规范。合理选择固定时间和浓度,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