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营狗苟出处于哪里】“蝇营狗苟”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为了私利而卑躬屈膝、不择手段的行为。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从来源、释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
一、成语“蝇营狗苟”的出处
“蝇营狗苟”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原文如下:
>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虽然《阿房宫赋》中并未直接出现“蝇营狗苟”四字,但该成语的意象与文中对秦朝统治者贪婪无度、不顾百姓疾苦的批判相呼应。后来,“蝇营狗苟”逐渐被引申为形容那些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的小人行为。
现代文献中,较早使用“蝇营狗苟”这一成语的是清代学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其中提到:“蝇营狗苟,无所不为。”这进一步明确了该成语的贬义色彩。
二、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蝇营狗苟 |
拼音 | yíng yíng gǒu gǒu |
出处 | 唐代杜牧《阿房宫赋》(间接引用);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正式使用) |
含义 | 形容人为了私利而卑躬屈膝、不择手段,行为卑劣、狡诈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或讽刺某些人趋炎附势、道德低下 |
近义词 | 奸诈狡猾、趋炎附势、见风使舵 |
反义词 | 正直无私、光明磊落、刚正不阿 |
三、成语使用示例
1. 他为了升官发财,整天蝇营狗苟,毫无原则。
2. 在职场上,有些人蝇营狗苟,只为个人利益,不顾团队利益。
3. 那些蝇营狗苟的人,终究会被历史所唾弃。
四、总结
“蝇营狗苟”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道德沦丧的人。其源头虽可追溯至古代文学作品,但真正作为固定成语使用则是在清代以后。在现代汉语中,它常用于批评社会不良现象或个人行为不当,具有较强的警示意义。
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并在写作和交流中准确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