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祁山故事简介】“六出祁山”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三国演义》中极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为了完成先帝遗志、恢复汉室江山,先后六次率军北伐中原,试图攻取长安、洛阳等地,但最终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这一系列战役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与忠诚,也反映了当时蜀汉国力有限、内忧外患的困境。
一、六出祁山简要总结
1. 第一次北伐(228年)
诸葛亮出祁山,初期取得较大战果,但因马谡失守街亭,导致战局逆转,被迫撤退。
2. 第二次北伐(228年冬)
诸葛亮再次出兵,攻占武都、阴平二郡,虽有小胜,但未达到战略目标。
3. 第三次北伐(229年)
诸葛亮联合东吴,分兵两路进攻,但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
4. 第四次北伐(231年)
诸葛亮采用木牛流马运粮,与司马懿对峙,最终因粮尽退兵,司马懿追击未果。
5. 第五次北伐(234年)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屯田于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最终病逝军中,北伐结束。
6. 第六次北伐(234年之后)
实际上,诸葛亮并未再出祁山,此为后人误传或文学加工,历史上并无第六次北伐。
二、六出祁山大事表
次数 | 时间 | 主要战役 | 结果 | 原因分析 |
第一次 | 228年 | 街亭之战 | 失败 | 马谡失守,粮道被断 |
第二次 | 228年冬 | 攻占武都、阴平 | 小胜 | 蜀军兵力不足,无法持久 |
第三次 | 229年 | 分兵攻魏 | 无功而返 | 粮草不济,东吴配合不佳 |
第四次 | 231年 | 木牛流马运粮 | 退兵 | 司马懿坚守不出,粮尽撤退 |
第五次 | 234年 | 五丈原对峙 | 诸葛亮病逝 | 长期对峙,蜀军疲惫 |
第六次 | 234年后 | 无实际记载 | 不存在 | 后人误传或文学虚构 |
三、总结
“六出祁山”不仅是诸葛亮军事生涯的缩影,更是三国时期蜀汉与曹魏之间激烈对抗的历史见证。虽然六次北伐均未达成统一中原的目标,但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坚韧精神却深深影响了后世。他的事迹也被后人不断传颂,成为忠臣良相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