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槁什么意思】“枯槁”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描述事物干枯、失去水分或生命力的状态。在文学、日常用语中,它也常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或外貌的憔悴。
一、
“枯槁”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原意是指植物干枯、无水的状态。后来引申为形容人或事物因缺乏滋养、水分或活力而显得干瘪、憔悴。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如描写人物面容憔悴、情绪低落等场景。
在现代汉语中,“枯槁”可以指:
- 自然现象:如树木、花草因缺水而干枯。
- 人体状态:如脸色苍白、身体消瘦、精神不振。
- 抽象概念:如情感冷漠、思想僵化等。
此外,“枯槁”也常与“干枯”、“枯萎”等词混用,但“枯槁”更强调一种“干而无光”的状态,带有一定的凄凉、衰败意味。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词性 | 形容词 |
来源 | 汉语传统词汇,源自古文 |
本义 | 植物干枯、无水分 |
引申义 | 1. 人体状态(如面色苍白、消瘦) 2. 精神状态(如情绪低落、思想僵化) 3. 抽象比喻(如文化、艺术的衰退) |
使用场合 | 文学、书面语、正式表达中较多 |
近义词 | 枯萎、干枯、憔悴、枯瘦 |
反义词 | 滋润、丰盈、饱满、鲜活 |
常见搭配 | 枯槁面容、枯槁心灵、枯槁的枝叶 |
三、结语
“枯槁”一词虽简短,但在不同语境中含义丰富,既能描绘自然景象,也能表达人物内心的变化。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更准确地把握语言的细微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