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生平介绍】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国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与教育事业,尤其在印度学、佛学、中印文化交流等领域成就斐然,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
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聪慧好学,早年接受传统私塾教育。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主修德语,后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专攻梵文、巴利文及印度古代语言,师从著名语言学家瓦尔德施米特教授。1941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德任教多年,成为当时中国在西方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
回国后,季羡林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担任东方语言系主任、副校长等职,为中国外语教学和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精通多种语言,还翻译了大量印度古典文学作品,如《罗摩衍那》《沙恭达罗》等,推动了中印文化的深入交流。
此外,季羡林在学术研究上也颇有建树,著有《敦煌吐鲁番文书》《古文字学导论》《中印文化关系史》等多部著作,对中国古代文献、佛教文化以及中亚历史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季羡林生平简介表
项目 | 内容 |
姓名 | 季羡林 |
出生日期 | 1911年8月6日 |
逝世日期 | 2009年7月11日 |
出生地 | 山东省临清市 |
教育背景 | 清华大学(德语)、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 |
专业领域 | 印度学、佛学、中印文化交流、语言学、翻译 |
主要成就 | 翻译印度古典文学、推动中印文化交流、学术研究贡献 |
著作代表 | 《敦煌吐鲁番文书》《罗摩衍那》《沙恭达罗》等 |
教育职务 | 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主任、副校长等 |
社会评价 | “国学大师”、“学界泰斗” |
季羡林的一生是勤奋治学、爱国爱民的一生。他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