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汤伤寒论原文】《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系统总结了外感病的辨证施治方法。其中“黄芩汤”是治疗少阳证的重要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和中止痢的功效。以下是对《伤寒论》中“黄芩汤”原文的整理与总结。
一、黄芩汤原文内容
《伤寒论》中关于“黄芩汤”的原文如下:
> “伤寒,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者,小柴胡汤主之;若其人微利者,黄芩汤主之。”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此外,在《伤寒论》的其他篇章中,也有提到黄芩汤用于治疗湿热下注、腹痛、泄泻等症。
二、黄芩汤组成及功效总结
药物名称 | 功效作用 | 用量(原方) |
黄芩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三两(约9克) |
芍药 | 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 三两(约9克) |
甘草 | 和中益气,调和诸药 | 二两(约6克) |
大枣 | 补中益气,调和营卫 | 十二枚(约10克) |
> 说明: 原文未明确记载黄芩汤的具体煎服方法,但根据《伤寒论》一般用药习惯,通常为水煎服,分温服。
三、适应症与临床应用
黄芩汤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病症:
- 少阳证兼有湿热下注
- 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 腹痛、腹泻、便溏
- 湿热引起的发热、口苦、咽干等
在现代临床中,黄芩汤常用于治疗肠炎、胃炎、胆囊炎、慢性肝病等属于湿热内蕴的疾病。
四、与其他方剂的区别
方剂名称 | 主要适应症 | 与黄芩汤的区别 |
小柴胡汤 | 少阳证,寒热往来 | 更侧重于和解少阳,缓解寒热症状 |
白头翁汤 | 湿热痢疾 | 更偏重于清热凉血、止痢 |
葛根黄芩黄连汤 | 湿热泄泻,表里同病 | 更强调解表清里,适用于表证未解 |
五、结语
黄芩汤作为《伤寒论》中的重要方剂,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其清热利湿、调和脾胃的作用,使其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掌握其原文内容及使用要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经典方剂。
如需进一步了解黄芩汤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进展或具体临床案例,可参考相关中医文献或专业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