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的意思是什么】“邑”是一个汉字,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其含义较为丰富。在现代汉语中,“邑”字使用频率较低,但在一些特定语境下仍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从字义、用法、来源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字义总结
“邑”在古汉语中有以下几种主要含义:
1. 城邑、城镇
指古代的城邦或聚居地,常用于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行政单位。例如:“楚人失之,周而复始,虽有明君,不能以一邑之治而安天下。”(《左传》)
2. 县、郡
在古代行政区划中,“邑”也可指县或郡一级的行政单位。如“邑宰”即为县官。
3. 封地、食邑
古代贵族受封的土地称为“邑”,如“封邑”、“食邑”。
4. 泛指地方、区域
有时也用来表示某个地方或范围,如“乡邑”、“四邑”。
5. 姓氏
“邑”也是一个姓氏,但较为少见。
二、常见用法举例
词语 | 含义说明 | 出处/例子 |
城邑 | 城市和城镇 |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邑宰 | 县官、地方官员 | 《史记·货殖列传》 |
食邑 | 封地、俸禄 | 《汉书·高帝纪》 |
四邑 | 四个地方或区域 | 《后汉书·王符传》 |
邑人 | 本地人 | 《论语·子路》 |
三、字形与结构分析
“邑”字由“邑”部构成,是独体字,结构简单。其本义与“城”有关,因此在字形上也有体现。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邑”字已较少单独使用,但在以下场合仍可见:
- 地名:如“上海邑”、“北京邑”等(实际多为历史称谓)
- 文言文阅读中作为词汇出现
- 书法、篆刻等艺术领域中保留古意
五、总结
“邑”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汉字,主要表示城邑、县、封地等概念,在古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行政和地理意义。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历史、地名等领域仍具价值。
项目 | 内容简述 |
拼音 | yì |
笔画 | 7画 |
部首 | 邑部 |
本义 | 城邑、城镇 |
引申义 | 县、郡、封地、地方、区域 |
现代用法 | 较少单独使用,多见于文言或地名 |
常见词组 | 城邑、邑宰、食邑、四邑、邑人 |
如需进一步了解“邑”在不同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结合《说文解字》或《康熙字典》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