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挞伐是什么意思】“挞伐”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书面语中,表示对某人或某事进行严厉的批评、指责或讨伐。这个词多用于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中,带有强烈的道德或政治色彩。
一、总结
“挞伐”一词源于古代,原意为用棍棒击打,引申为对错误行为或不良现象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在现代汉语中,它常用来形容对不正之风、腐败现象、错误言论等进行公开批评或舆论上的攻击。
二、详细解释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原意为用棍棒击打,后引申为对错误行为的严厉批评或讨伐。 |
来源 | 源于古代,常见于古文和现代文学作品中。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正式场合、新闻评论、文学作品等,表达对不良现象的强烈不满。 |
近义词 | 批评、谴责、讨伐、抨击 |
反义词 | 赞扬、肯定、支持 |
情感色彩 | 带有强烈的批判性和道德判断,通常带有负面情绪。 |
常见搭配 | “舆论挞伐”、“社会挞伐”、“道德挞伐” |
三、例句说明
1. 舆论挞伐:该明星因涉嫌偷税漏税,遭到媒体和公众的广泛挞伐。
2. 道德挞伐:某些人对网络暴力现象进行道德上的挞伐,呼吁加强网络监管。
3. 历史背景:在古代,“挞伐”常用于君主对叛臣或敌国的讨伐,如“天子挞伐无道”。
四、注意事项
- “挞伐”一词较为正式,不适合用于日常口语交流。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过度使用导致语气生硬。
- 在写作中,适当使用“挞伐”可以增强语言的力度和表现力。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挞伐”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词,更是一种态度和立场的表达。它反映了人们对正义、道德和规范的坚持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