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解释及出处】“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是一句常用于描述初春时节天气变化无常、寒冷与温暖交替出现的成语。它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气候的特点,也常被用来比喻人生或社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与波动。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春寒 | 指春天初期的寒冷天气,虽已入春,但气温尚未回升,仍带有冬日的寒意。 |
料峭 | 形容微寒、清冷的感觉,多用于形容风或空气的凉意。 |
乍暖还寒 | 表示天气刚刚变暖,又突然变冷,反复无常,形容气候变化不稳定。 |
整体来看,“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形容的是初春时节气温起伏不定、寒热交替的现象,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对季节变化的细腻感受。
二、词语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虽然原词中并未直接使用“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但其中“半夜凉初透”等描写,正是这种“乍暖还寒”意境的体现。
后来,这一表达逐渐被广泛引用,尤其是在描写春天气候特点时,成为文人墨客常用的意象。
三、常见用法
- 文学描写:如诗词、散文中常用以渲染初春氛围。
- 日常表达:人们在春季出门时,常会说“今天真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
- 心理比喻:有时也用来形容人在情感或事业上的不稳定状态。
四、总结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不仅是对初春气候的真实写照,更是一种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情感,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理解季节更替与生活节奏的一种文化视角。
项目 | 内容 |
词语含义 | 描述初春时节气温反复、寒冷与温暖交替的现象 |
出处 | 李清照《醉花阴》等古典诗词中有所体现 |
常见用法 | 文学描写、日常语言、心理比喻 |
文化意义 | 反映古人对自然的感知与情感寄托 |
通过了解这句成语的含义与出处,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其语言美感,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准确地运用它,增添语言的生动性与文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