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立踟蹰的踟蹰是什么意思】一、
“五马立踟蹰”是一句古语,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老将行》。原句为:“五马立踟蹰,四蹄不前。”意思是五匹骏马在原地徘徊不前,形容人或事物处于犹豫、迟疑的状态。
其中,“踟蹰”是关键词语,意为“徘徊不前”,常用来形容人在行动上犹豫不决、心有顾虑,或者面对选择时的迟疑状态。
本文将从字义、出处、用法等方面对“踟蹰”的含义进行详细解析,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和总结。
二、内容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踔蹰 |
拼音 | chí chú |
字义 | 徘徊不前;犹豫不决 |
出处 | 王维《老将行》:“五马立踟蹰,四蹄不前。” |
本义 | 原指马因畏惧或犹豫而停止前进 |
引申义 | 形容人面对选择时的犹豫、迟疑 |
常见用法 | 多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感上的矛盾或行动上的迟缓 |
近义词 | 迟疑、徘徊、犹豫、踌躇 |
反义词 | 果断、迅速、果断、前行 |
三、延伸理解
“五马立踟蹰”不仅是对马的描写,更是对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在古代诗歌中,这种描写常用于表现英雄人物内心的挣扎或对命运的无奈。例如,老将虽有壮志未酬,却因年迈或环境所限,无法继续征战,只能“踟蹰”于原地。
此外,“踟蹰”也常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如“踟蹰不前”、“踟蹰不安”,多用于描述人在关键时刻的犹豫与不安。
四、结语
“踟蹰”一词虽简短,但内涵丰富,既有动作层面的“徘徊”,也有心理层面的“犹豫”。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更是一种情感状态的体现。在了解“五马立踟蹰”的背后含义后,我们更能体会到古人语言的精妙与深意。
如需进一步探讨其他古文词汇或诗句,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