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济困是什么意思】“扶危济困”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他人遇到困难或处于危险时,主动给予帮助和支持。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助人为乐”的精神,也常用来赞扬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无私奉献的人。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扶危 | 在别人处于危难时给予援助 |
济困 | 在别人陷入困境时提供帮助 |
整体含义:指在别人遇到困难和危险时,主动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扶持。
二、成语来源
“扶危济困”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常见于《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之中,多用于描述英雄人物或仁人志士在乱世中救助百姓、扶助弱小的行为。
例如:
> “扶危济困,忠义之士也。”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应用举例 |
个人行为 | 某人看到邻居家中失火,立即帮忙扑救并提供临时住所 |
社会活动 | 志愿者组织为灾区群众送去物资和温暖 |
公共政策 | 政府出台政策帮助贫困家庭渡过难关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描写主角在关键时刻帮助他人的情节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助人为乐、雪中送炭、拔刀相助 |
反义词 | 袖手旁观、见死不救、冷眼旁观 |
五、成语意义与现实价值
“扶危济困”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帮助他人,减少社会矛盾,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 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文化中“仁爱”“互助”的核心价值观。
- 提升个人修养:培养善良、有责任感的品格,有助于个人成长与社会认同。
六、总结
“扶危济困”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成语,强调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应当伸出援手。它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践行这一精神,让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