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意思和解释】“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常用来形容在面对强敌或压力时,主动后撤以避免正面冲突,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反击。这一成语不仅具有历史背景,也蕴含了深刻的处世智慧。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退避三舍 |
拼音 | tuì bì sān shě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原意 | 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即后退九十里 |
引申义 | 主动避开冲突,保存实力,以退为进 |
二、历史背景
“退避三舍”最早出自《左传》,讲述的是晋文公重耳与楚国之间的城濮之战。当时,晋文公为了遵守诺言,主动后退三舍(九十里),以此表示对楚国的尊重。然而,这一举动却让楚军轻敌冒进,最终被晋军击败。这一战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智取胜的典范。
三、成语用法
场景 | 用法示例 |
战争或竞争 | “面对强敌,他选择退避三舍,以图东山再起。” |
人际关系 | “为了避免冲突,他选择了退避三舍。” |
策略决策 | “在谈判中,他采取退避三舍的方式,争取更多时间准备。” |
四、成语寓意
“退避三舍”不仅仅是一种战术行为,更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强调:
- 以退为进:不盲目硬拼,而是通过策略调整来掌握主动权;
- 忍耐与冷静:在压力面前保持理智,避免情绪化决策;
- 长远眼光:不计较一时得失,注重整体局势的发展。
五、总结
“退避三舍”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成语,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也传递了深刻的处世哲学。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学会灵活应对,适时退让,以达到更好的结果。
总结点 | 内容 |
成语含义 | 主动后撤,避免冲突,保存实力 |
历史来源 | 春秋时期城濮之战 |
使用场景 | 战争、谈判、人际冲突等 |
核心思想 | 以退为进,灵活应变,长远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