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章摘句出处于哪里】“寻章摘句”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写作时只注重辞藻的华丽和形式上的堆砌,而缺乏内容的深度与思想的创新。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学批评,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新纂异闻录》中,后来在文论中被广泛引用。
一、成语出处总结
| 成语 | 出处文献 | 出处原文 | 作者/朝代 | 含义 | 
| 寻章摘句 | 《新纂异闻录》 | “寻章摘句,务为工巧。” | 李商隐(唐) | 指写文章只追求词句的华丽,缺乏真情实感 | 
二、成语来源解析
“寻章摘句”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笔记体小说《新纂异闻录》。文中提到:“寻章摘句,务为工巧。”这句话原本是批评那些只注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文风。后来,“寻章摘句”逐渐成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术语,用于指代那种脱离实际、只在字面上玩弄技巧的写作方式。
在古代文人看来,真正的文章应当有思想、有情感、有现实意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辞藻堆砌上。因此,“寻章摘句”往往带有贬义,用来讽刺那些不务实际、空谈辞藻的文人。
三、成语用法举例
- 例句1:他写的诗虽然华丽,但只是寻章摘句,毫无新意。
- 例句2:这种写作方式太过肤浅,不过是寻章摘句罢了。
这些句子都表达了对“寻章摘句”式写作的否定态度。
四、成语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语境中,“寻章摘句”依然常用作批评语言,尤其是在文学创作或学术写作中,用来指出那些过于注重形式、忽略内容的作品。它提醒我们,写作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修饰上,而应注重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真实。
五、相关成语对比
| 成语 | 含义 | 是否褒义 | 
| 寻章摘句 | 只重辞藻,不重内容 | 贬义 | 
| 妙笔生花 | 文笔优美,富有创造力 | 褒义 | 
| 言之有物 | 内容充实,有实际意义 | 褒义 | 
| 空洞无物 | 缺乏实质内容 | 贬义 | 
六、结语
“寻章摘句”这一成语源自唐代文学批评,最初用于指出文风浮夸、内容空洞的问题。如今,它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文学评价标准,提醒我们在写作中应注重思想深度与内容真实,而非仅追求辞藻的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