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纡尊降贵的典故】“纡尊降贵”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地位高的人放下身段,降低自己的身份去与地位低的人交往或做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尊贵之人愿意亲近普通人,表现出谦逊和亲民的态度。
该成语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夫士之有德,不以位为重,而以道为贵;其有才者,不以官为荣,而以志为先。故能致远者,必先安近;能成大者,必先修小。若乃纡尊降贵,屈己下人,虽非君子之常道,然亦足以见其心之诚也。”
在古代,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美德,体现了对他人尊重和对自身修养的重视。如今,“纡尊降贵”多用于赞扬那些即使身处高位也不忘本、不摆架子的人。
“纡尊降贵”源于古代文人对品德与行为的推崇,强调地位高的人应保持谦逊,不因身份而轻视他人。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也在现代语境中被广泛使用,用以赞美那些平易近人、不拘身份的优秀品质。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纡尊降贵 |
拼音 | yū zūn jiàng guì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含义 | 地位高的人放下身段,与地位低的人交往或做事 |
用法 | 多用于赞扬尊贵之人谦逊、亲民的行为 |
近义词 | 虚心求教、礼贤下士、平易近人 |
反义词 | 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目中无人 |
现代应用 | 赞扬领导、名人等平易近人的行为 |
文化意义 | 体现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仁”与“礼”,强调尊重与谦逊 |
通过了解“纡尊降贵”的典故,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深层含义,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到如何以谦逊之心待人接物,提升自身的修养与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