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员外郎是什么】“工部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属于中央政府机构中工部的官员。在不同朝代,其职责和地位略有变化,但总体而言,它是工部中的一个中级官职,主要负责协助主官处理具体事务。
以下是对“工部员外郎”的总结性介绍,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详细说明:
一、
工部员外郎是古代中国官制中工部系统内的一个职位,通常为从六品或正七品官员。该职位设立于隋唐时期,延续至明清,主要职责包括参与工程、水利、建筑等事务的管理与监督。员外郎作为“员外”官职,通常不在正堂(如尚书、侍郎)之下,而是辅助主官处理日常事务,具有一定的实权和影响力。
在实际运作中,工部员外郎需要协调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工程事务,审核工程预算,监督施工进度,确保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随着历史发展,该职位逐渐被现代行政体系所取代,但在古代政治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表格说明
项目 | 内容说明 |
官职名称 | 工部员外郎 |
所属机构 | 工部(古代中央六部之一) |
设立时间 | 隋唐时期开始设立,明清沿用 |
品级 | 一般为从六品或正七品(根据朝代不同有所变化) |
职责 | 协助工部主官处理工程、水利、建筑等事务;审核预算、监督施工进度等 |
权限 | 具有一定实权,可参与重大工程决策,但不直接掌管全局 |
人员来源 | 多由科举出身的文官担任,需具备一定行政经验 |
历史演变 | 随着清末改革逐渐被废除,现代对应职能由相关部门承担 |
文化意义 | 体现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是官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结语
“工部员外郎”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在古代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不仅是工程技术管理的执行者,也是国家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了解这一职位,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官制与社会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