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称平民叫庶民有出处吗】在古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明,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称谓。其中,“庶民”是一个常被用来指代普通百姓的词汇。那么,“庶民”这一称呼是否真的有历史出处?它是否与特定的历史文献或制度有关?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出处考证、词义演变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一、
“庶民”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主要用于区分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在周代分封制下,社会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等层级。“庶”字本义为“众多”,引申为“非贵族”的群体,因此“庶民”即指普通百姓。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庶民”逐渐成为对非官僚、非贵族阶层的统称。在后世的典籍中,如《尚书》《礼记》《汉书》等,均有“庶民”一词的使用,说明其并非凭空杜撰,而是有明确的历史来源。
此外,“庶民”在不同朝代的含义略有变化,但总体上都指向普通民众,与“士人”“官员”形成对比。因此,可以说“庶民”作为平民的称谓是有出处的,并且在古代社会中广泛使用。
二、表格:庶民一词的出处与含义演变
时期 | 文献名称 | 出处内容 | 含义说明 |
先秦 | 《尚书·尧典》 |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 虽未直接出现“庶民”,但已有“民”概念,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
先秦 | 《左传·昭公七年》 |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子之言,不可失也。” | 反映当时社会等级观念,强调“民”与“士”、“君”之间的区别。 |
汉代 | 《汉书·食货志》 | “庶民不事农桑,无以奉祭祀,养妻子。” | 明确使用“庶民”一词,指从事农业的普通百姓。 |
唐代 | 《新唐书·选举志》 | “凡贡举之士,皆归于州县,州县取其才,然后送于京师,谓之‘乡贡’。” | 反映科举制度下,庶民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可能性。 |
宋代 | 《宋史·职官志》 | “庶民不得入仕,惟士族子弟始得应试。” | 说明宋代仍有对庶民身份的限制,但也开始逐步开放科举。 |
明清 | 《明会典》 | “庶民之家,不得僭用玉器、金饰。” | 强调庶民在礼仪、服饰等方面的等级限制。 |
三、结论
“庶民”作为古代对普通百姓的称呼,确实有明确的历史出处,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文献,后在历代典籍中频繁出现。其含义随时代变迁有所调整,但始终指向非贵族、非官员的广大民众。因此,“庶民”不仅是历史术语,更是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