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令五申的的成语典故】“三令五申”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反复多次地告诫、叮嘱。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讲述了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训练宫女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三令五申”的来源及其背后的含义。
一、成语出处与背景
“三令五申”最早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想试用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让孙武训练宫女。孙武将宫女分为两队,任命两名宠姬为队长,并制定了严格的军纪。然而,在演练过程中,宫女们不听指挥,嬉笑打闹,导致训练失败。
孙武对吴王说:“纪律不严,命令不明,是将领的责任。”于是,他下令将两名队长斩首,以示惩戒。吴王虽然不舍,但最终还是同意了。随后,孙武重新选拔队长,再次训练,这次宫女们严格遵守命令,训练成功。
从此,“三令五申”便成为强调命令明确、纪律严明的成语。
二、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三令 | 指三次发布命令,强调反复告知 |
| 五申 | 指五次重复说明,表示多次叮嘱 |
| 三令五申 | 表示反复多次地告诫、叮嘱,强调纪律和执行力 |
三、成语使用场景
| 场景 | 使用示例 |
| 管理场合 | 老板对员工进行了三令五申的安全操作要求。 |
| 教育场合 | 老师对学生三令五申不要抄袭作业。 |
| 军事训练 | 将领对士兵三令五申作战纪律。 |
| 日常生活 | 家长对小孩三令五申不要玩火。 |
四、成语延伸意义
“三令五申”不仅强调命令的明确性,还体现出一种责任感和执行力。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企业管理、学校教育,还是家庭生活中,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和反复的提醒,才能确保目标的实现。
五、总结
“三令五申”源于古代军事训练的故事,体现了对纪律和命令的高度重视。它不仅是历史中的一个典故,更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管理方式。通过“三令五申”,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任务,提升整体效率和执行力。
| 成语 | 三令五申 |
| 出处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 释义 | 反复多次地告诫、叮嘱 |
| 用法 | 强调纪律和执行力 |
| 延伸意义 | 责任感、规则意识、执行力 |
通过了解“三令五申”的来历和含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