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的释义】“文质彬彬”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过于注重外在的文采而缺乏内在的质朴,就会显得浮夸;反之,如果只重内在而不修辞,又会显得粗俗。只有文采与质朴相辅相成,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文质彬彬”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既有文化修养,又不失朴实本色,举止得体、风度翩翩。这个成语不仅用于描述人的气质,也可以用来评价文章或艺术作品风格的和谐统一。
文质彬彬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文质彬彬 |
出处 | 《论语·雍也》 |
原意 | 文采与质朴相辅相成,达到和谐状态 |
现代引申义 | 形容人举止得体、文雅有礼、内外兼修 |
使用场景 | 描述人物气质、文章风格、艺术表现等 |
近义词 | 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谦谦君子 |
反义词 | 粗鄙无礼、轻浮浅薄、狂妄自大 |
总结
“文质彬彬”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华文化中追求内外和谐的理想人格体现。它强调的是在表达与内涵之间找到平衡,既不流于形式,也不失本质。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品质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人际交往、职场沟通和文化审美等方面,都能体现出其独特的价值。